铸铝的生产成本由原材料、工艺加工、设备折旧、人工、能耗、质量控制及其他辅助成本等多方面构成,各环节的费用占比因生产规模、工艺类型(如砂型铸造、压铸、熔模铸造等)及产品复杂度而有所差异。接下来,
专业铸铝厂小编给大家详细构成分析:

一、原材料成本(占比高,约 40%-60%)
原材料是铸铝成本的核心,直接影响总成本,主要包括:
铝锭及合金料
基础原料为铝锭(如 A00 纯铝锭,纯度 99.7% 以上),根据铸件性能需求添加硅、铜、镁、锰等合金元素(如压铸铝合金常用 ADC12,含 Si 9.6%-12%、Cu 1.5%-3.5%),合金料成本随市场金属价格波动(如铝锭价格受国际期货、供需关系影响,每吨波动可达数千元)。
用量计算:铸件毛重 + 工艺损耗(熔炼烧损 3%-5%、浇冒口损耗 10%-30%,复杂件损耗更高),例如生产 1 吨合格铸件,需消耗约 1.15-1.3 吨铝原料。
辅料
熔炼助剂:如除气剂(六氯乙烷)、精炼剂(钠盐、氟化物)、覆盖剂(防止铝液氧化),每吨铝消耗约 50-100 元。
造型材料:砂型铸造需石英砂、树脂粘结剂;压铸需脱模剂(每吨铸件约 50-200 元);熔模铸造需蜡料、耐火涂料(成本较高,占辅料的 30%-50%)。
二、工艺加工成本(约 20%-30%)
工艺加工成本与铸造方式、设备自动化程度密切相关,主要包括:
模具费用
压铸模具:因需承受高压高速铝液冲击,采用 H13 热作模具钢,加工精度高,一套中等复杂度模具(如汽车配件)费用约 5-20 万元,寿命 10-50 万模次,按产量分摊(小批量生产时模具分摊成本极高)。
砂型铸造模具:木模或塑料模成本较低(数千元至数万元),但寿命短(木模约 1000-5000 次);金属型模具(铸铁模)成本中等(1-5 万元),寿命 1-10 万次。
熔模铸造:蜡模模具(铝合金模)成本约 1-5 万元,型壳材料(耐火砂、粘结剂)单次消耗,成本高于砂型铸造。
机加工费用
铸件需后续加工(如钻孔、铣平面、抛光),根据精度要求选择设备(普通车床、加工中心),加工费按工时计算(如加工中心每小时 80-200 元),复杂件(如带精密孔系的阀体)加工成本占比可达 30% 以上。
三、设备折旧与维护成本(约 5%-10%)
设备折旧
主要设备包括熔炼炉(中频炉、反射炉,单价 10-50 万元)、压铸机(小型 200 吨压铸机约 10-30 万元,大型 1600 吨以上超百万元)、砂处理设备、清理设备等,按 5-10 年折旧期分摊(年折旧率 10%-20%)。
自动化生产线(如机器人取件、自动浇注系统)初期投入高,但长期折旧分摊更均衡,且能降低人工成本。
维护费用
设备日常保养(润滑油、易损件更换)、模具维修(压铸模每生产 1-5 万模次需修模,费用约模具成本的 5%-10%),年均维护成本约为设备原值的 2%-5%。
四、人工成本(约 5%-15%)
人工成本与生产自动化程度成反比,主要包括:
生产操作人工:熔炼工、浇注工、模具安装工、清理工等,传统砂型铸造人均效率低(每人日产 100-500kg),人工成本占比高;自动化压铸生产线可减少 50% 以上人工,成本占比降至 5% 以下。
技术与管理人工:模具设计师、工艺工程师、质检人员、管理人员,月薪从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,按产量分摊。
五、能耗成本(约 3%-8%)
铸铝生产能耗较高,主要包括:
电力消耗:熔炼铝液(从室温至 700℃)每吨耗电约 500-800 度(中频炉能耗高于反射炉);压铸机、泵阀、空调等设备耗电,每吨铸件总耗电约 800-1500 度(按工业电价 0.6-1 元 / 度,成本约 500-1500 元 / 吨)。
燃料消耗:部分小型工厂用焦炭、天然气加热熔炼炉,每吨铝燃料成本约 300-800 元;热处理(如时效炉)需额外能耗(约占总能耗的 10%-20%)。
六、质量控制与废品损失(约 2%-5%)
检测费用:原材料成分分析(光谱仪检测,每次约 50-200 元)、铸件探伤(X 光、超声波检测,复杂件每件 10-50 元)、力学性能测试(拉伸试验,每组约 100-300 元)。
废品损失:因气孔、缩松、裂纹等缺陷产生的废品,按废品率 2%-10% 计算(压铸废品率约 3%-5%,砂型铸造约 5%-10%),损失包括原材料、工时、能源等成本。
七、其他成本(约 2%-5%)
场地租金 / 折旧:厂房、仓库的租金或自建厂房折旧,按面积分摊(如每亩年租金 1-5 万元)。
税费与物流:增值税(按销售额 13% 缴纳,可抵扣进项)、运输费(原材料运入、成品运出,每吨约 100-500 元)。
辅料与杂项:包装材料(木箱、托盘)、劳保用品、水电费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