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力铸造(指金属液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注入模具型腔成型的工艺,适用于铝合金、铜合金等)中,折弯开裂是常见缺陷(尤其铸件后续需折弯加工时),在
重力铸造加工时主要因 “铸件内部缺陷”“材质性能不足” 或 “折弯工艺不当” 导致。需从铸造、材质、折弯三个环节系统控制,具体解决方案如下:

一、控制铸造环节:消除内部缺陷(开裂的根本诱因)
重力铸造的铸件若存在气孔、缩松、氧化夹杂等缺陷,折弯时缺陷处会成为应力集中点,直接导致开裂。需通过优化铸造工艺减少内部缺陷:
1. 避免气孔与氧化夹杂(最易引发开裂的缺陷)
气孔产生原因:金属液注入时卷入空气(如浇道设计不合理,金属液呈紊流状态);模具型腔排气不畅(排气槽堵塞或面积不足)。
解决方法:
浇道设计为 “底注式” 或 “阶梯式”(金属液平稳流动,避免卷气),浇口速度控制在 0.5-1.5m/s(铝合金);
模具型腔排气槽深度 0.1-0.2mm(宽度≥10mm),在最后填充部位(如铸件拐角、厚大部位)增设排气针(直径 3-5mm,通气率≥50%);
金属液熔炼时除气(铝合金用旋转喷吹氩气,除气时间 10-15 分钟,氢含量≤0.15ml/100g)。
氧化夹杂产生原因:金属液在炉内或浇道中氧化(如铝合金接触空气生成 Al₂O₃氧化皮);熔炼工具(如浇勺)未清理干净(残留氧化物混入金属液)。
解决方法:
金属液表面覆盖熔剂(如铝合金用精炼剂),隔绝空气;浇道内涂耐火涂料(减少金属液与模具的摩擦氧化);
熔炼工具(浇勺、坩埚)每次使用前用钢丝刷清理氧化皮,并用金属液预热(避免低温工具导致金属液降温氧化)。
2. 减少缩松与偏析(降低材质均匀性缺陷)
缩松产生原因:铸件壁厚差异大(厚大部位冷却慢,金属液补缩不足);模具冷却不均(局部温度过高,凝固时间长)。
解决方法:
设计铸件时避免壁厚突变(最大壁厚与最小壁厚比≤3:1),厚大部位增设冒口(补缩金属液);
模具采用 “随形冷却”(冷却水道贴近型腔,壁厚处加密水道),铝合金模具冷却水温控制在 20-30℃(确保均匀凝固)。
偏析产生原因:金属液成分不均匀(如合金元素分布不均);凝固速度过快(元素来不及扩散)。
解决方法:
熔炼时充分搅拌(铝合金搅拌时间≥5 分钟),确保合金元素(如 Cu、Mg)均匀分布;
控制凝固速度(模具预热至 150-200℃,减缓冷却,避免元素偏析)。
二、优化材质性能:提升铸件折弯塑性(抗裂基础)
铸件材质的塑性(延伸率)是抵抗折弯开裂的核心指标(延伸率≥8% 的铝合金,折弯开裂风险显著降低),需通过成分控制和热处理提升:
1. 控制合金成分(避免脆性元素过量)
铝合金:避免铁(Fe)含量过高(Fe>0.5% 会形成脆性相 Al₃Fe,降低塑性),硅(Si)含量控制在 6%-12%(过共晶铝合金塑性差,适合铸造但不适合折弯);优先选择塑性好的合金(如 6061、5052,延伸率≥12%)。
铜合金:黄铜中锌(Zn)含量≤40%(锌过高易产生脆性相 β,延伸率下降);避免铅(Pb)超标(Pb>0.3% 会形成低熔点共晶,导致热脆)。
2. 合理热处理(消除内应力,提升塑性)
铝合金重力铸件:
若为可热处理强化合金(如 6061),需进行 “T6 处理”(固溶 + 人工时效:530℃固溶,水冷,120℃时效 4 小时),消除铸造内应力,提升延伸率(从铸造态的 5% 提升至 12% 以上)。
若为非热处理强化合金(如 1060),进行 “去应力退火”(250℃保温 2 小时,缓慢冷却),减少折弯时的应力集中。
铜合金铸件:黄铜件进行 “低温退火”(300-400℃,保温 1 小时),消除铸造内应力(避免折弯时因应力释放导致开裂)。
三、规范折弯加工工艺:避免外力导致的开裂
即使铸件材质合格,折弯工艺不当(如折弯半径过小、速度过快)也会导致开裂,需针对性优化:
1. 设计合理的折弯参数(核心是折弯半径和角度)
折弯半径:最小折弯半径≥铸件厚度(t),塑性差的合金需增大(如铝合金 6061,折弯半径≥1.5t;黄铜 H62,折弯半径≥1t)。例:2mm 厚的 6061 铝合金铸件,折弯半径至少 3mm(避免内侧因塑性变形不足开裂)。
折弯角度:避免一次性折弯至 90°(尤其厚壁件),可采用 “分步折弯”(先折 45°,再折至 90°),减少局部应力集中。
2. 优化折弯过程(减少外力冲击和摩擦)
折弯速度:采用低速折弯(速度≤5mm/s),避免高速冲击导致的脆性断裂(尤其低温环境下,金属塑性下降,需进一步降低速度)。
模具润滑与保护:折弯模具的凹模圆角处涂润滑脂(减少摩擦),铸件折弯部位接触模具的表面贴保护膜(避免划伤同时,减少摩擦阻力)。
预热处理(针对厚大件):厚度>5mm 的铝合金铸件,折弯前预热至 100-150℃(提升材料塑性,降低屈服强度),但需避免温度过高(>200℃会导致氧化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