铸铜加工中,气孔(气体在铸件内部或表面形成的孔洞)和砂眼(砂粒脱落形成的孔洞)是常见缺陷,直接影响铸件强度和密封性。
深圳铸铜厂在控制这些缺陷需从原材料处理、熔炼工艺、造型制芯、浇注过程等全流程入手,结合铜材易氧化、流动性强但气体溶解度高的特性,针对性解决。以下是具体控制方法:

一、气孔缺陷的控制措施
气孔主要由熔炼时吸气、浇注时卷气或砂型发气过多导致,控制核心是 “减少气体来源 + 促进气体排出”。
1. 熔炼环节:减少气体吸入与强化除气
原材料预处理:
铜料(纯铜或合金锭)需预热至 150-200℃(去除表面水分和油污),避免低温铜料投入高温熔炉时因 “激冷” 导致气体(H₂、CO)大量吸入;
严格筛选废料:回收料需去除油污、油漆、泥沙等杂质(杂质燃烧或分解会产生气体),且废料加入量不超过炉料总量的 30%(过多易引入气体)。
熔炼过程除气:
惰性气体除气:向铜液中通入氮气(N₂)或氩气(Ar),气泡吸附铜液中的 H₂、CO 等气体并上浮排出,通气时间 3-5 分钟(根据炉料量调整),可使含气量降低 50% 以上;
精炼剂除气:加入六氯乙烷(C₂Cl₆)或硼砂(Na₂B₄O₇)等精炼剂,反应生成的气体(如 HCl)携带气泡上浮,同时去除氧化渣(氧化渣会吸附气体,阻碍排气);
控制熔炼温度:铜液温度过高(超过 1300℃)会显著增加气体溶解度(如 H₂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),需严格控制温度(黄铜 1050-1150℃,青铜 1100-1250℃),并缩短高温保温时间(≤30 分钟)。
2. 浇注环节:避免卷气与确保排气通畅
浇注系统设计:
采用底注式或阶梯式浇道(替代顶注式),使铜液平稳充型,减少湍流卷气;浇道截面积需足够大(避免流速过快),直浇道与横浇道连接处做圆角过渡(R≥5mm);
在铸件厚大部位设置排气冒口,并在模具分型面、型芯底部开设排气槽(宽度 2-5mm,深度 0.2-0.5mm),确保型腔内气体顺利排出。
浇注工艺参数:
控制浇注速度:低速平稳充型(初始速度 0.5-1m/s,避免 “冲砂” 和卷气),最后阶段略加快(充满冒口);
避免 “断流”:浇注过程中铜液需连续,断流会导致空气进入型腔,形成气孔。
3. 砂型 / 砂芯控制:减少发气量
砂型(芯)所用粘结剂(如树脂、水玻璃)需控制加入量(树脂≤5%,水玻璃≤8%),过量会导致高温下分解产生大量气体(如 CO、H₂);
砂型(芯)需充分烘干:树脂砂烘干温度 120-150℃,保温 2-4 小时;水玻璃砂自然风干≥24 小时,确保含水率≤0.5%(水分高温汽化会形成气孔);
大型复杂铸件的砂芯需预埋排气针(直径 3-5mm 的金属棒),增强透气性。
二、砂眼缺陷的控制措施
砂眼主要因砂型(芯)强度不足、铜液冲砂或砂粒未清理干净导致,控制核心是 “提高砂型强度 + 防止砂粒脱落”。
1. 砂型 / 砂芯制备:提升强度与表面质量
型砂配比优化:
选用擦洗砂或石英砂(含泥量≤2%),颗粒均匀(粒度 50-100 目),避免细砂过多导致强度不足;
树脂砂:增加树脂和固化剂比例(如树脂 3-4%、固化剂 1-2%),提升常温强度(抗压强度≥2MPa);水玻璃砂:加入溃散剂(如有机酯),提高高温强度(避免铜液冲刷时溃散)。
造型工艺控制:
砂型紧实度均匀:采用高压造型机(比压≥0.5MPa),确保砂型表面硬度(用硬度计检测)≥80HS,减少表面砂粒脱落;
砂芯表面处理:复杂砂芯(如阀门型芯)需刷涂料(锆英粉或刚玉粉涂料,厚度 0.5-1mm),形成致密保护层,防止被铜液侵蚀。
2. 浇注与模具设计:避免冲砂
浇注系统防冲砂设计:
直浇道底部设置集渣包和浇口杯,减缓铜液冲击力;横浇道末端设挡渣板,防止砂粒进入型腔;
铸件拐角处做圆角(R≥3mm),避免铜液在此处形成涡流冲刷砂型。
模具间隙控制:
砂型与砂芯的配合间隙≤1mm,避免铜液钻入缝隙将砂粒冲入型腔;
分型面处铺设石棉绳或密封胶,防止飞边夹砂(飞边中的砂粒脱落形成砂眼)。
3. 清理与合模:减少砂粒残留
砂型(芯)修整后,用压缩空气(压力 0.4-0.6MPa)彻底吹扫表面浮砂,尤其型腔角落、浇道附近;
合模前检查型腔:用灯光照射检查是否有残留砂粒,必要时用毛刷清理;合模后再次吹扫分型面,避免合模时带入砂粒。
三、通用辅助控制措施
过程检测与追溯:
每批次铸件抽样进行X 光探伤(检测内部气孔、砂眼)和水压试验(针对密封件,压力 1.5 倍工作压力,保压 30 分钟无渗漏);
记录熔炼温度、浇注时间、砂型批次等参数,出现缺陷时可追溯原因。
工艺标准化:
制定《熔炼作业指导书》《砂型制备规范》,明确原材料预热温度、精炼剂用量、砂型紧实度等关键参数,避免人为操作差异;
定期校准设备(如测温仪、造型机),确保参数精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