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砂铸造过程中产生的砂眼缺陷,是铸件表面或内部因砂粒脱落或型砂未被完全清除而形成的孔洞,严重影响铸件质量。解决砂眼问题需从型砂质量、工艺控制、后处理及设备维护等多方面入手,以下
翻砂铸造厂小编具体介绍一下解决方案:

一、优化型砂质量
选用优质型砂
粒度控制:选择粒度均匀、形状圆整的砂粒(如硅砂),避免使用过细或含杂质多的砂子。细砂易导致透气性差,粗砂则可能造成型砂紧实度不足。
粘结剂选择:使用粘结力强、耐高温的粘结剂(如水玻璃、酚醛树脂),减少浇注时型砂脱落风险。
型砂性能检测:定期检测型砂的透气性、强度、含水量等指标,确保符合工艺要求(如透气性≥80,湿压强度≥0.15MPa)。
控制型砂含水量
型砂含水量过高会导致透气性下降,浇注时产生水蒸气,使型砂膨胀脱落;含水量过低则型砂强度不足。
建议值:一般控制在3%-5%,通过烘干或晾晒调整。
二、改进造型与紧实工艺
提高砂型紧实度
使用机械紧实设备(如压实造型机、射砂机)替代手工紧实,确保砂型各部位紧实均匀,减少浇注时型砂脱落。
紧实度标准:一般要求砂型表面硬度≥80(布氏硬度),内部硬度≥60。
优化砂型结构
设计排气孔:在砂型高点或厚大部位设置排气孔,帮助气体排出,避免型砂因气阻而脱落。
减少尖角与深凹:避免砂型设计过于复杂,减少型砂在浇注时的应力集中。
控制合箱间隙
合箱时确保上下砂型对齐,间隙≤0.5mm,防止浇注时金属液渗入砂型缝隙,冲刷型砂。
三、优化浇注系统设计
合理设计浇口与冒口
浇口位置:将浇口设置在铸件厚壁处,避免金属液直冲型腔薄弱部位。
冒口作用:通过冒口补充金属液收缩,减少铸件内部缺陷,同时降低金属液对型砂的冲刷力。
控制浇注温度与速度
浇注温度:根据金属材质调整(如铸铁1350-1450℃,铝合金680-720℃),温度过高易加剧型砂烧结脱落。
浇注速度:采用慢-快-慢的浇注曲线,避免金属液湍流冲刷型砂。
四、加强后处理与检测
彻底清理铸件
浇注后及时震落砂型,使用喷砂机或抛丸机清除铸件表面粘砂,避免砂眼残留。
清理标准:铸件表面粗糙度Ra≤12.5μm,无可见砂粒。
严格质量检测
目视检查:检查铸件表面是否有砂眼、气孔等缺陷。
无损检测:采用X射线或超声波检测内部砂眼,确保铸件质量符合标准(如GB/T 9439-2010)。
五、设备维护与操作规范
定期维护造型设备
检查紧实机构、射砂阀等部件磨损情况,及时更换损坏零件,确保设备运行稳定。
规范操作流程
培训操作人员:掌握型砂配比、紧实压力、浇注温度等关键参数控制方法。
记录工艺数据:建立工艺参数档案,便于追溯问题根源。
六、案例分析与改进
案例:某汽车零部件厂生产缸体时出现砂眼,经检测发现型砂含水量达6%,且合箱间隙超标。
改进措施:
将型砂含水量调整至4%,并增加烘干环节。
改用机械紧实设备,砂型紧实度提升至90。
优化浇口位置,减少金属液直冲。
效果:砂眼缺陷率从8%降至1.5%,产品合格率显著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