铸铜厂家在铸铜生产(包括砂型铸造、金属型铸造、离心铸造等工艺)因铜及铜合金(如黄铜、青铜、紫铜)的熔点较低(纯铜 1083℃,黄铜 900-1080℃)、流动性好,但易氧化、吸气,生产过程中易出现多种缺陷,常见问题及原因、解决措施如下:

一、氧化夹杂(常见问题)
表现
铸件表面或内部出现黑色、灰色点状或片状杂质(主要为氧化铜、氧化亚铜),严重时形成 “氧化皮”,导致力学性能下降(如强度降低、脆性增加),加工时易产生裂纹。
原因
铜液熔炼时与空气接触,发生氧化反应(2Cu + O₂ = 2CuO);
熔炉密封性差,或搅拌、扒渣过程中引入空气;
原材料(废铜)含杂质过高(如油污、氧化物),未彻底清理;
浇注温度过高(超过 1200℃),加速氧化。
解决措施
熔炼保护:
采用中频感应炉熔炼,炉口加盖,减少铜液与空气接触;
加入覆盖剂(如木炭、硼砂),在铜液表面形成保护层,隔绝氧气。
原材料处理:
废铜需预处理(去除油污、锈蚀),并用干净的回炉料(占比≤30%);
控制杂质含量(如铅≤0.01%,铁≤0.05%),避免杂质促进氧化。
工艺控制:
浇注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(黄铜 950-1050℃,青铜 1000-1100℃),避免过高;
熔炼过程中快速扒渣(氧化渣密度小,浮于表面),扒渣后立即浇注,减少停留时间。
二、气孔(气体缺陷)
表现
铸件内部或表面出现圆形、椭圆形孔洞,内壁光滑(区别于缩孔的粗糙内壁),常见类型:
皮下气孔:位于铸件表层下 0.5-2mm,加工后暴露;
内部气孔:分布在铸件心部,多因气体未及时排出。
原因
铜液吸气(主要吸收氢气和一氧化碳):
原材料潮湿(含水分,高温下分解为 H₂);
炉料含碳、有机物(燃烧产生 CO);
熔炼时水汽进入熔炉(如坩埚潮湿)。
浇注过程中卷入气体:
浇注速度过快,铜液冲击铸型产生涡流,卷入空气;
铸型透气性差(如砂型水分过高、涂料未干透),气体无法排出。
解决措施
除气处理:
熔炼时通入惰性气体(如氮气、氩气),气泡上浮带出气体;
加入除气剂(如磷铜合金,0.03%-0.05%),与氢气反应生成 PH₃气体逸出。
原材料与熔炉干燥:
炉料预热至 150-200℃,去除水分;
坩埚、工具(如扒渣勺)烘干(≥200℃,保温 2 小时),避免带入水汽。
铸型与浇注优化:
砂型水分控制在 3%-5%,涂料(如水基涂料)需彻底烘干;
控制浇注速度(如漏斗浇注,速度均匀,避免飞溅),设置排气孔(尤其复杂型腔的死角)。
三、缩孔与缩松(体积缺陷)
表现
缩孔:铸件厚大部位(如冒口根部、壁厚突变处)出现不规则孔洞,内壁粗糙,常伴随树枝状晶;
缩松:铸件内部出现细小分散的孔洞,如海绵状,降低致密度。
原因
铜液凝固时体积收缩(收缩率约 4%-6%),未得到足够补缩;
铸件结构不合理(壁厚不均,厚部冷却慢,先凝固的薄壁阻碍补缩);
冒口设计不当(尺寸过小、位置不合理,无法提供足够补缩金属液);
浇注温度过低或过高:过低流动性差,补缩不足;过高收缩量增大,易形成缩孔。
解决措施
结构优化:
铸件设计避免壁厚突变,采用渐变过渡;厚大部位设置工艺补贴(增加补缩通道)。
冒口与冷铁设计:
冒口尺寸按 “模数理论” 计算(冒口模数≥铸件热节模数的 1.2 倍),放置在热节(最后凝固部位)上方;
薄壁处放置冷铁(金属块),加速冷却,实现 “顺序凝固”(从薄壁到厚壁逐步凝固,引导冒口补缩)。
工艺参数调整:
浇注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(如黄铜 1000±50℃),确保流动性;
采用压力铸造(针对小件)或离心铸造(针对管状件),利用外力促进补缩。
四、裂纹(应力缺陷)
表现
热裂纹:凝固末期产生,沿晶界分布,裂纹曲折,表面氧化(呈蓝色或黑色);
冷裂纹:室温或低温下产生,穿晶或沿晶分布,裂纹较直,无氧化色。
原因
热裂纹:
铜合金凝固区间宽(如黄铜凝固温度范围达 100-200℃),晶粒间存在低熔点共晶(如铅黄铜中的铅相),高温强度低,收缩时被拉裂;
铸件结构拘束大(如拐角、壁厚差大),收缩受阻产生应力。
冷裂纹:
铸件内应力过大(如冷却速度快,表层与心部温差大);
铜合金含脆性元素(如磷、锑),降低韧性。
解决措施
合金成分控制:
减少低熔点元素(如铅黄铜中铅含量≤3%);添加细化晶粒元素(如青铜中加锡、磷,细化晶粒,提高高温强度)。
工艺优化:
降低冷却速度(如砂型采用缓冷砂,金属型涂厚涂料),减少温度梯度和应力;
铸件设计避免尖角(圆角半径≥3mm),减少应力集中。
热处理消除应力:
铸件清理后进行低温退火(250-350℃,保温 2-4 小时),释放内应力。
五、偏析(成分不均)
表现
铸件不同部位成分差异大,如表面与心部、厚处与薄处元素含量不一致(如黄铜中锌分布不均),导致性能不均(局部硬度过高或过低)。
原因
铜合金结晶时选分结晶(先结晶与后结晶部分成分不同);
浇注温度过低,流动性差,合金元素未充分扩散;
搅拌不均,熔炼时成分未混合均匀。
解决措施
熔炼时充分搅拌(至少 3-5 分钟),确保成分均匀;
控制浇注温度(不宜过低),延长结晶时的扩散时间;
采用孕育处理(如在青铜中加钛,细化晶粒,减少偏析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