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
广州铝合金铸造生产过程中,提高性能需求需从材料选择、工艺优化、热处理强化、质量控制及后处理等环节综合施策,以实现强度、韧性、耐腐蚀性等关键性能的提升。以下是具体策略及技术路径:

一、材料选择与合金化设计
高强度合金体系选择
Al-Cu系(如2xxx系):通过添加铜(Cu)形成θ相(Al₂Cu),经固溶+时效处理后抗拉强度可达400-550MPa,适用于航空航天结构件。
Al-Zn-Mg系(如7xxx系):锌(Zn)和镁(Mg)形成η相(MgZn₂),时效后强度可达500-700MPa,用于高应力部件(如飞机起落架)。
Al-Si系(如A356、A357):硅(Si)降低熔点并提高流动性,通过添加镁(Mg)形成Mg₂Si强化相,兼顾铸造性能与力学性能,广泛应用于汽车轮毂、发动机缸体。
微量元素微合金化
Sc(钪):添加0.1%-0.3% Sc可细化晶粒,形成Al₃Sc弥散相,提高再结晶温度,使抗拉强度提升20%-30%,同时改善焊接性。
Zr(锆):与Sc协同作用,进一步稳定亚晶结构,适用于高温环境。
Ti(钛):形成Al₃Ti核,细化铸造晶粒,减少缩松缺陷,提升延伸率5%-10%。
二、铸造工艺优化
低压铸造与差压铸造
低压铸造:通过低压气体(0.02-0.06MPa)将铝液压入模具,充型平稳,减少卷气,气孔率降低50%以上,适用于复杂薄壁件(如汽车变速器壳体)。
差压铸造:在低压铸造基础上增加上模压力,形成压力梯度,进一步压实铸件,密度提升2%-3%,抗拉强度提高15%-20%。
半固态铸造技术
流变成型:将铝液冷却至半固态(固相率40%-60%),通过搅拌形成球状初生相,流动性提升30%,缩松缺陷减少80%,铸件致密度达99%以上,适用于高精度部件(如电子散热器)。
触变成型:将半固态浆料预制成锭料,二次加热至半固态后压铸,生产效率高,适用于大规模生产。
真空压铸与挤压铸造
真空压铸:在压铸过程中抽真空(真空度<30kPa),减少气孔,致密度提升至98.5%,延伸率提高50%,适用于结构件(如汽车底盘支架)。
挤压铸造:液态金属在高压(100-200MPa)下凝固,晶粒细化至10-20μm,抗拉强度达400-500MPa,用于高强度要求部件。
三、热处理强化
固溶处理+时效处理(T6/T7)
固溶处理:将铸件加热至合金固溶线以上(如A356合金为540℃),保温4-8小时使强化相溶解,快速水淬保留过饱和固溶体。
时效处理:在150-200℃保温4-12小时,析出纳米级强化相(如Mg₂Si、θ相),抗拉强度提升30%-50%,硬度提高20%-30%。
T7处理:过时效处理(如175℃×8h),牺牲部分强度(降低10%-15%)以提升抗应力腐蚀性能,适用于海洋环境部件。
形变热处理(TMT)
在固溶处理后对铸件进行少量塑性变形(如5%-10%拉伸),再时效处理,利用变形诱导析出强化,抗拉强度提升10%-20%,适用于高强轻量化部件。
四、质量控制与缺陷预防
熔体净化与精炼
旋转喷吹除气:通入氩气或氮气,通过旋转喷头破碎气泡,氢含量降至0.1mL/100g以下,气孔率减少90%。
在线过滤:采用陶瓷泡沫滤网(孔径50-100ppi)过滤夹杂物,非金属夹杂物尺寸<50μm,疲劳寿命提升2-3倍。
模具温度控制
通过模温机将模具温度稳定在200-250℃,减少铸件与模具温差,避免冷隔、裂纹缺陷,同时控制冷却速率以优化晶粒尺寸。
X射线与CT检测
X射线检测:检测内部缩松、气孔,灵敏度达0.1mm,确保铸件内部质量。
工业CT扫描:三维重建铸件内部结构,量化缺陷体积,指导工艺改进。
五、后处理与表面强化
喷丸强化
用高速钢丸冲击铸件表面,形成压应力层(深度0.1-0.3mm),疲劳强度提升30%-50%,适用于承受交变载荷部件(如汽车轴类)。
微弧氧化(MAO)
在电解液中通过微弧放电在表面生成陶瓷层(厚度20-100μm),硬度达1000-2000HV,耐腐蚀性提升10倍以上,适用于海洋环境部件。
激光冲击强化(LSP)
高功率脉冲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冲击波,在表面形成深达1mm的残余压应力层,抗疲劳性能提升2-4倍。